2016-02-16 14:33:00 来源:搜狐焦点网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按照规划,青岛将按照“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城市空间战略,打造海湾型宜居现代化国际城市。到2020年,青岛城市群将由1个中心城区、10个次中心城市、35个重点镇、1000个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构成。
全域统筹 拉开城市发展框架
在青岛提出的城市空间战略中,所谓的全域统筹,是指在全市1128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规划形成一个围绕胶州湾的中心城市、外围组团、重点镇和一般镇所构成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职能明确、布局合理的新型城镇体系,推动全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全域融合发展。按照规划,至2020年,青岛全市人口规模控制在12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5万人,全市城镇化率78%以上。
三城联动 打造胶州湾核心区
所谓的三城联动,主要是以胶州湾为核心,在胶州湾东岸、西岸、北岸地区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依托、各具特色的三大城区,形成大青岛的核心区域。
东岸城区:是青岛城市空间转型发展的重点区域,彰显青岛历史文化特色,着力加快有机更新、改善人居环境、解决“城市病”问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北岸城区:是青岛市域城镇布局的空间中枢,以高水平打造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为目标,合理控制开发时序,为建设青岛市未来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中心预留发展空间。
西岸城区:是国家批复的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核心区域,是实施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主体空间,引领和带动青岛市产业的升级转型。
轴带展开 一轴三带纵深拓展
所谓“轴带展开”,是以围绕胶州湾的大青岛都市区核心区(三城)为起点,以骨干复合交通廊道为依托,沿“一轴三带”向纵深拓展,带动外围组团、重点镇和一般镇组团发展,同时向周边辐射。
“轴”是指大沽河生态中轴。通过流域整治,统筹大沽河两岸的生态恢复与城镇建设,构建未来大青岛都市区的生态脊梁。
“带”是指东岸烟威青综合发展带、西岸济潍青综合发展带和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以轨道交通为引领,连接各个城市组团中心,形成沿交通走廊轴带展开的多中心集合型城市群。
通过轴带展开,带动全域梯次推进、均衡发展;依托国家开放口岸和航运优势,对接东北亚,打造海上经济带。
生态间隔 规划5类生态功能区
山地生态功能区:严格保护崂山、大泽山、大珠山、小珠山、铁橛山等构建市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大生态资源,严禁开山采石。
水系及湿地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好市域内主要河流、水库及湿地保护区,加强河流综合治理、水源涵养和湿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海域及海岛生态功能区:按照《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的相关要求,严格保护胶州湾、灵山湾、鳌山湾海域及海岛资源。
农业生态功能区: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鼓励发展有机农业等生态农业,控制畜禽养殖规模和密度,提高养殖废物综合利用,实现科学布局,种养平衡。
城乡建设生态功能区:加强城市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合理配置公共绿地,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市域内机场、港口、火车站等重大交通枢纽地区以及水厂、电厂、天然气输配等重大市政设施进行严格的空间管制,建设好防护绿化带,控制预留好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走廊用地。
在规划区范围内划定禁建区(面积为1524.5平方公里)、限建区(面积为1421.9平方公里)、适建区(面积为1413.6平方公里)。加强大沽河地下水源地保护区、大沽河河口湿地保护区、崂山风景名胜区、大珠山-小珠山风景区、铁橛山自然生态区、近岸海域等13个功能区管控指引,结合各功能区的特点,制定相应管控要求,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
组团发展 统筹全域城镇体系布局
所谓“组团发展”是遵循“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模式,统筹全域城镇体系布局和城市组团空间布局。
青岛降立足全域,完善以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为骨架、以重点镇和一般镇为补充的市域城镇群体系。即墨组团、胶州组团借力与中心城区的紧密型空间关系做强做大;平度组团、莱西组团重点发挥地域中心功能作用,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周边村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