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保障房投资有何变化? 保障房将放量增长

2013-07-22 12:31:00   来源:搜狐焦点网

对于买不起房的老百姓而言,保障房是一个美好的希望,那么2013年的保障房投资会有什么新变化呢?

对于今年的房市专家表示,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和数据来看,2013年很有可能“量价齐涨”,但是不同区域情况有别,不一定都是春节后上调价格,中国房价会涨还会跌?2013年保障房建设将会出现两个可喜的变化,一是保障房建设资金来源可望纳入公共财政而固化下来,在未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稳定的资金来源将驱动保障房放“量”增长;二是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将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障房的品质将会提升。

尽管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实施公积金盈余、中期票据、债券融资、保险和社保资金等新的融资模式,但除了少量的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基本上还是靠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投入,新的融资渠道并不理想。2011年5月银监会提出的“中期票据融资模式”,目前为止仅有个案出现。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提出“地方政府可以发行公司债支持保障房建设”,但到目前为止进展比较缓慢。2011年江苏全省保障房建设需要500多亿元,但计划发行的公司债仅20亿元左右。

决策层曾多次提出,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有利于促进内需扩大,能释放巨大的消费和投资潜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但是,“十二五”期间3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战略实施以来,保障房的上述作用发挥得比较有限,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资金问题,一是配套问题。“十二五”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一方面是为了弥补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对民生建设的欠账,另一方面是应对高房价背景下住房困难人群短期内大规模增加。新老问题集中在一块儿解决,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可想而知。2008-2010年三年仅新开工了1000万套保障房,更何况“十二五”时期是地方政府基建大投入时期。因此,没有形成稳定和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渠道是困扰保障房建设的较大瓶颈,2011年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需要投入的1.3-1.4万亿元中,整体资金缺口在8000亿元左右。

在我国实现经济增长结构向以消费为主的内需转变,社会结构向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成熟公民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新型城镇化是重要的战略性切入点,住房保障则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制约这一支撑作用发挥的两大“短板”——资金来源和公共服务配套如能得到有效解决,保障房的“数量”和“质量”将会同步推进,住房保障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解决贫富差距、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多重作用将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