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7 07:45:4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
我的家乡位于内蒙古东北地区的一座小城,每逢冬季,家乡居民要承受着零下30°左右的极寒。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要求落实的一项“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快速推进,给这里的经济、生活生态带来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和影响。
所谓十个全覆盖,是指内蒙农牧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十个全覆盖”(下称“覆盖政策”)。其中包括危房改造工程、安全饮水工程、街巷硬化工程等社会保障工程。
“这项工程很大,几乎涉及了建委、电力、通讯公司、教育、卫生等诸多部门,为了完成工作,许多其他政府机关人员也来帮忙。”一位在政府部门供职的公务员同学告诉我。
“宛若一场上山下乡”
“今年主要在做十个全覆盖,其间(我们)都要派驻到农牧区去,就像体验了一次上山下乡。”在政府部门任职的同学们最开始跟我讲十个全覆盖时,大多如此描述,毕业已数年的他们,许多都是排名前列次前往农牧区工作。
政策指标的压力下,不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甚至在去年“十一”长假期间并未能正常享受假期,而是派驻工作人员前往农牧区落实“覆盖政策”。
“基层干部也要下乡帮农牧民做许多事情,比如安装网围栏、平整路肩、加宽道路等工作,但是很多人从小在城市长大,许多活也是现学的。”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同学大钊说。记得去年秋天,我跟他打电话时,他说他正在农场开拖拉机。
由于许多基层干部被要求前往农牧区“服务”,而在工程需求较小的地区,不少干部则为农牧民干起了擦玻璃等“农活”。
“真的就像是上山下乡一样。”大钊感叹道。
而在大钊看来,覆盖政策在快速推进下,部分地区的工程覆盖存在过剩建设的嫌疑。
“比如一些人口越来越少的地区,之前本来是拨号上网,现在都不是宽带,直接改光纤了,但其实真正愿意承担光纤费用的人少之又少。”大钊表示,“再过几年许多小地方的人会越来越少,这种建设难免有些浪费。”
不过在更多政府人士和农牧区居民看来,覆盖政策着实对原有相对落后的生活条件带来了极大改善。
事实上,也并非所有政策都能顺利推行,例如覆盖政策中的“人畜分离”工程。过去的放养模式很多牧民已经习惯了,所以推进并不顺利。
政策落地的光鲜与矛盾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场规模浩大的城镇化覆盖工程,其背后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这项工程的资金来源如何解决。
自治区一级财政对于覆盖工程是有拨款的,可和政策所要求的大力推进速度相比,资金显然存在较大的缺口,而这不得不让地方财政自己想办法;而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央43号文和《预算法》的执行又让地方政府的举债、融资行为受到了约束。
既要贯彻自治区一级政府的基建任务,又要跟着中央财政政策走,降杠杆、收紧钱袋子。
其实类似的问题,在当下国内诸多政府主导的基建项目中亦不鲜见,而两级政府间的事权、财权的平衡困境,也再一次在这个东北小城的城镇化运动中被暴露无遗。
虽然存在争议,但政府总要运作,政策总要落实。
于是,一些擦边球式的融资方法也不得不被一些全覆盖工程所采用,例如以企业的名义申请更多银行贷款,或者向施工企业分期付款,比如头两年30%,第三年40%,还款来源最终还要财政筹集资金。
“这种举债行为严格讲是不规范的,特别是在对(地方)债务控制比较严格的环境下。”一位省会城市城投公司人士评价称,“但(地方)政府也是无奈的,因为你没钱不够的话,什么工作都做不了。”
更大的分歧还有施工时间,据一些人士介绍,覆盖政策在时间进度上要求得比较紧,而在资金、时间不到位的情况下,不排除一些工程可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但另一方面,“覆盖政策”也被一些体制内人士视为耗产能、保增长、稳就业的有效方式。即在各类工程推进中,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让过剩的产能有了用武之地,而相应的当地就业也被带动,从而经济增长也能有所保证。
所以在这里,能够发现两类诉求:其一是国家有意愿收缩地方财权、降低隐型负债和财政负担,控制金融及社会风险积聚;其二则是地方试图力保经济增长、消耗产能,并通过强化民生工程建设等更加可控、直接的方式作为实现路径,并对中央政策的精神进行贯彻。
只讲诉求固然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在两种诉求的交叠处,也是新问题的形成之处。
以上只是个发生在这座内蒙东北小城的故事,但某种意义上,它也是一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压力下的三、四线地区的现状缩景。